【怙恶不悛的解释】“怙恶不悛”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犯了错误或做了坏事,却仍然坚持不改,甚至变本加厉。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多用于批评那些明知故犯、不愿悔改的人。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解释 |
怙恶不悛 | hù è bù quān | 怙:依靠;恶:罪过;悛:悔改。意思是: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
二、成语来源
“怙恶不悛”最早出自《左传·隐公四年》:“夫子之言,非其所欲也,而强加之,是以不能无怨。若其有罪,则吾不为也。”后来在《后汉书·王符传》中也有类似表达,用以描述顽固不化之人。
三、使用场景
该成语通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使用场景 | 举例 |
批评犯错者 | “他屡教不改,真是怙恶不悛。” |
描述不良行为 | “公司内部有人怙恶不悛,严重损害了企业形象。” |
用于文学或演讲 | “历史上的暴君,往往怙恶不悛,最终自取灭亡。”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作恶多端、屡教不改、死不悔改 |
反义词 | 改过自新、悔过自新、痛改前非 |
五、注意事项
- 感情色彩:带有强烈的贬义,不适合用于褒扬或中性语境。
- 适用对象:多用于指人,尤其是成年人或有责任感的人。
- 语气程度:比“屡教不改”更重,强调“坚持作恶”的态度。
六、总结
“怙恶不悛”是一个具有强烈批判意味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明知错误却依然不改、甚至继续作恶的人。它不仅表达了对行为的否定,也反映了对人性中顽固不化的批评。在日常使用中,应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是否合适,避免误用或过度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