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前一句是什么】“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乐于求教的态度。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不耻下问”其实出自《论语》,而它的前一句是“敏于事而慎于言”。
一、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为:
>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后来在后世引用中,人们常将“不耻下问”作为独立的成语使用,意思是指一个人对学问或事情非常认真,而且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
虽然“不耻下问”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前一句,但在《论语》原文中,它与“敏于事而慎于言”有紧密的联系,这句古文强调的是一个人做事要勤快、说话要谨慎,并且要不断向有道德和学问的人学习。
二、相关句子对比表
成语/句子 | 出处 | 原文 | 含义 |
不耻下问 | 《论语·公冶长》 | “不耻下问” | 不以向地位、学识较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论语·公冶长》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做事勤勉,说话谨慎,体现君子之道。 |
就有道而正焉 | 《论语·公冶长》 | “就有道而正焉” | 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并纠正自己的行为。 |
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公冶长》 | “可谓好学也已” | 这就是所谓的好学精神。 |
三、延伸理解
“不耻下问”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无论对方身份如何,只要能学到东西,就应该虚心请教。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知识更新迅速的现代社会中,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尤为重要。
通过了解“不耻下问”的出处和前后文,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还能从中汲取学习和做人的重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