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的词语意思是什么】“后晋”是一个历史术语,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它虽然在五代中排名第二,但其存在时间较短、影响力有限,因此常被人们忽视。本文将从基本定义、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后晋”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二个朝代,由石敬瑭建立,定都洛阳,历时仅12年(936年—947年)。后晋的建立与契丹(辽)密切相关,石敬瑭为了取得政权,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导致中原地区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后晋的统治者多为沙陀人,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治制度继承了唐朝的旧制,但在实际运作中带有明显的边疆色彩。后晋的灭亡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进入尾声,也为后来的后汉、后周乃至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后晋简要信息表
项目 | 内容 |
朝代名称 | 后晋 |
建立时间 | 936年 |
灭亡时间 | 947年 |
建立者 | 石敬瑭 |
都城 | 洛阳 |
存在时间 | 12年 |
所属时期 | 五代十国 |
主要特征 | 少数民族政权、依赖契丹、政治不稳定 |
历任皇帝 | 石敬瑭、石重贵 |
重要事件 | 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结盟、最终被辽所灭 |
三、后晋的历史意义
后晋虽然短暂,但其历史意义不可忽视。它反映了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对北方势力的依赖,也揭示了当时中央集权的脆弱性。此外,后晋的建立与灭亡也预示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总的来说,“后晋”作为五代之一,虽不如前朝后唐那样辉煌,但其在历史长河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了解后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复杂局势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