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晌凭栏人不见】一、
“一晌凭栏人不见”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句为:“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其中,“一晌凭栏人不见”是后人对这句词意境的一种提炼与再创作,表达了人在凭栏远望时,心中所念之人却已不见,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与孤独。
这句话常被用于描绘一种深情而寂寞的情感状态,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现离别后的怅惘和等待中的失落感。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蕴含着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哲理。
二、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标题 | 一晌凭栏人不见 |
| 出处 | 原句出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
| 意境 | 表达离别后的思念与孤独,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失落感 |
| 文学用途 | 常用于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体现人物内心情感 |
| 精神内涵 | 包含对过往的怀念、对未来的迷茫、对命运的感慨 |
| 使用场景 | 可用于描写爱情、友情、亲情中的分离与等待 |
| 风格特点 | 意境深远,语言含蓄,富有诗意 |
| 作者背景 | 晏殊(991—1055),北宋著名词人,以婉约风格著称 |
| 同类表达 | 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此情可待成追忆”等 |
三、结语
“一晌凭栏人不见”虽为后人对原词意境的提炼,却因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成为表达思念与孤独的经典意象。它不仅是对情感的描写,更是一种人生体验的浓缩。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那份无法言说的惆怅与期待,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