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千里出处于哪里】“一举千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做事或行动迅速、效率极高,能够快速取得成果。那么,“一举千里”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它的出处和含义是什么?以下将进行详细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一举千里”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原文为:“一言之善,可使千里而无患;一举之功,可使万里而有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句有益的话,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都没有祸患;一次成功的行动,可以成就万里之功。后来,人们逐渐将“一举千里”作为成语使用,用来形容行动迅速、效果显著。
虽然“一举千里”并非出自《战国策》或《史记》等经典文献,但在古代文学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广泛存在,如“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等,都强调了高效、精准的行动效果。
在现代语境中,“一举千里”多用于形容计划周密、执行有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具有极高的效率和影响力。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一举千里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原文出处 | “一言之善,可使千里而无患;一举之功,可使万里而有成。” | 
| 含义 | 形容行动迅速、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褒义,形容计划周密、执行力强的行为 | 
| 近义词 | 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事半功倍 | 
| 反义词 | 效率低下、行动迟缓、事倍功半 |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工作、学习、管理等领域,强调高效与成果 | 
三、结语
“一举千里”虽非古籍中的常见成语,但其含义深刻,体现了古人对高效行动的推崇。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注重效率与结果。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团队协作,做到“一举千里”,都是成功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