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誓旦旦什么意思】“信誓旦旦”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说话时语气坚定、态度诚恳,表达出强烈的承诺或誓言。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卫风·氓》,原文为:“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意思是说,年轻时的誓言非常真诚,但后来却违背了诺言。
一、
“信誓旦旦”字面意思是“诚实的誓言,坚定的承诺”,用来形容人说话时态度诚恳、语气坚定,表示自己一定会履行某项承诺。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曾经信誓旦旦,但最终却背弃誓言的人。
它通常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尤其是在对方没有兑现承诺的情况下使用。虽然“信誓旦旦”本身是中性词,但在具体语境中往往带有负面色彩。
二、表格形式展示
| 词语 | 信誓旦旦 |
| 拼音 | xìn shì dàn dàn |
| 出处 | 《诗经·卫风·氓》 |
| 释义 | 诚恳的誓言,坚定的承诺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说话时态度诚恳,语气坚定 |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 |
| 近义词 | 誓言铮铮、信誓不渝 |
| 反义词 | 食言而肥、背信弃义 |
| 用例 | 他当初信誓旦旦地说会一直陪伴我,可现在却离开了。 |
| 语境 | 常用于批评或感叹他人失信行为 |
| 情感色彩 | 带有讽刺或惋惜的意味 |
三、拓展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信誓旦旦”不仅用于描述个人之间的承诺,也可以用于描述企业、组织甚至国家在某些政策或宣言中的表态。例如,在政治或商业领域,如果某方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地承诺某事,但之后未能兑现,就会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不满。
因此,“信誓旦旦”不仅是对语言的描述,更是对诚信和责任的一种衡量标准。它提醒人们,承诺需要慎重,言行要一致,否则就可能失去他人的信任。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古文出处,可参考《诗经》相关篇章或现代汉语常用成语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