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是怎样的】在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心理学部分是重点内容之一,其中“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是一个常考知识点。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韦纳(Albert Bandura)提出,但需注意,实际上“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更准确地说是由另一位心理学家——布鲁姆(可能混淆),不过目前广泛认可的是维纳(Weiner)提出的归因理论。以下是对该理论的总结与分析。
一、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概述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对自身或他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解释,并指出这些解释会对个体的情绪、动机和未来行为产生影响。他认为,人们在面对结果时,会从原因类型、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方面进行归因。
二、归因维度
| 维度 | 含义 | 举例 |
| 原因类型 | 指归因的方向,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 内部:能力、努力;外部:任务难度、运气 |
| 稳定性 | 指原因是否容易改变 | 稳定:能力、任务难度;不稳定:努力、运气 |
| 可控性 | 指原因是否可以被个体控制 | 可控:努力、方法;不可控:运气、他人行为 |
三、归因类型及其影响
根据这三个维度,韦纳将归因分为以下几类:
1. 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 例子:能力、天赋
- 影响: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能力差,可能会产生自卑、无助感,导致学习动力下降。
2.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
- 例子:努力、学习方法
- 影响:如果学生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够努力,就可能通过调整努力程度来改善成绩,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
3. 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 例子:任务难度、考试题目难易
- 影响: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可能会减少自我责备,但也可能缺乏改进的动力。
4.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 例子:运气、他人干扰
- 影响:这类归因通常会导致情绪波动,如焦虑或愤怒,不利于长期学习动机的培养。
四、教育中的应用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即鼓励他们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方法,将失败归因于可改变的因素(如努力不足、方法不当)。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内在动机,促进其持续学习。
五、总结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强调了人们对成功或失败进行解释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归因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后续行为。作为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归因倾向,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合理、可控的归因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
| 归因类型 | 是否内部 | 是否稳定 | 是否可控 | 对学习的影响 |
| 能力 | 是 | 是 | 否 | 易产生挫败感 |
| 努力 | 是 | 否 | 是 | 积极激励作用 |
| 任务难度 | 否 | 是 | 否 | 可能削弱动机 |
| 运气 | 否 | 否 | 否 | 情绪波动较大 |
通过理解并运用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小学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