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遏行云出处于哪里】“响遏行云”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声音高亢嘹亮,足以阻断天空中的云彩,常用来赞美歌声或乐声的美妙动听。那么,“响遏行云”这个成语究竟出自何处呢?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
“响遏行云”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其中记载了古代音乐家韩娥的故事。韩娥在齐国游历时,因饥饿而卖唱求食,她的歌声极其动人,以至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甚至“响遏行云”。这说明她的歌声不仅优美,而且极具感染力,能够震撼天地。
“响遏行云”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形容歌声或乐声的高超技艺。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多用于赞美演唱者或演奏者的艺术水平,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文学价值。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响遏行云 |
| 出处 | 《列子·汤问》 |
| 含义 | 形容声音高亢嘹亮,足以阻断天空中的云彩,比喻歌声或乐声极美,令人震撼。 |
| 典故来源 | 韩娥在齐国卖唱,歌声感人,余音绕梁,响遏行云。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音乐评论中,赞美歌唱者或演奏者的技艺高超。 |
| 现代用法 | 用于形容声音或艺术表现力极强,具有感染力。 |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国古代对音乐与语言艺术的高度推崇,反映古人对美的追求。 |
三、结语
“响遏行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成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也体现了古人对音乐与语言艺术的深刻理解。通过了解其出处与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使用方法,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