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原文的写作背景和赏析】《登飞来峰》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寄托了他远大的志向与理想。通过登高望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志在高远的精神风貌。
一、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临川,江西临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推动“熙宁变法”,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挽救国家财政危机和社会问题。
《登飞来峰》创作于王安石青年时期,大约在1045年前后。当时他刚刚步入仕途,担任地方官职,虽身处基层,但胸怀大志。此诗可能是他在游览飞来峰时所作,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诗歌内容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以登高望远为线索,通过描绘飞来峰上的高塔和日出景象,表达了自己不被眼前困难所迷惑、立志高远的思想境界。尤其是“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成为千古名句,寓意深刻,象征着一种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
四、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登飞来峰 |
作者 | 王安石 |
朝代 | 北宋 |
写作时间 | 约1045年前后 |
写作背景 | 王安石青年时期,初入仕途,怀有远大志向 |
主题思想 | 不畏艰难,志在高远;坚定信念,洞察全局 |
艺术特色 | 意境开阔,语言凝练,哲理深刻 |
名句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历史评价 | 被誉为哲理诗的典范,体现诗人政治抱负 |
五、结语
《登飞来峰》不仅是王安石个人志向的写照,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心怀理想,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所阻挡。这首诗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