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读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尤其是那些不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的汉字。其中,“兀”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很多人在看到这个字时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它到底读什么,有什么含义。本文将对“兀”字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它。
一、
“兀”是一个汉字,拼音为 wù,在普通话中读作“wù”,意思是“高耸的样子”或“突然”。它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此外,“兀”在某些方言中也有不同的发音和用法。下面通过表格形式对“兀”的基本信息进行总结: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兀 |
拼音 | wù |
部首 | 丷(独体字) |
总笔画 | 3 |
结构 | 独体字 |
基本释义 | 1. 高耸的样子 2. 突然,忽然 |
常见用法 | 古文、诗词、地名等 |
方言读音 | 无显著差异 |
例句 | 1. 山峰兀立。 2. 兀然醒悟。 |
是否常用 | 不常用 |
三、详细解释
“兀”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其本义是指“高而上平”,用来形容山石或建筑物高耸突出的样子。例如:“山峰兀立”就是形容山峰高高耸立,显得非常挺拔。
在古文中,“兀”也常用于表达一种突兀、突然的状态。如“兀然”一词,意为“忽然、猛然”,常用于描述情绪或动作的突然变化。
此外,“兀”还作为地名的一部分出现,如“兀良哈”(蒙古族部落名),但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四、注意事项
- “兀”与“元”、“无”等字形相近,但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需注意区分。
- 在现代汉语中,“兀”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日常交流中很少使用。
- 若在阅读古籍或诗词时遇到“兀”字,应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五、结语
“兀”虽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字,但它在古代文化和文学中有一定的地位。了解它的读音、含义及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和传统文化。对于学习中文的人来说,掌握这些生僻字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也能增加文化素养。
总结一句话:
“兀”读作 wù,意思是“高耸的样子”或“突然”,主要用于古文和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