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木原文及翻译】《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其中,《伐木》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友情和生活的珍视。
一、原文
《伐木》
>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嗟我兄弟,邦之司直。
>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 天命不常,惟此良人。
>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 邦国若兹,不可为也。
> 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二、翻译
原文 | 翻译 |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 砍伐树木的声音叮当响,鸟儿在林中啾啾鸣叫。 |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它们从深谷飞出,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 |
嗟我兄弟,邦之司直。 | 可叹我的兄弟啊,你是国家的正直之人。 |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 百姓秉持常道,崇尚美好的品德。 |
天命不常,惟此良人。 | 天命无常,只有这贤良的人才值得信赖。 |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 看那鸟儿,尚且寻求同伴的鸣叫。 |
邦国若兹,不可为也。 | 国家如果像这样,就难以治理了。 |
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 谁能西行归来?请带给我好消息。 |
三、总结
《伐木》是一首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的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鸟鸣嘤嘤”、“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等句,形象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友情与道德的重视。
此外,诗中还蕴含着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如“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强调了善良、正直的重要性。整首诗既有写景,又有抒情,层次分明,情感丰富,是《诗经》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诗篇名称 | 《伐木》 |
所属篇章 | 《诗经·小雅》 |
主题 | 思念友人、关注国家命运、赞美美德 |
语言风格 | 质朴自然,富有画面感 |
表达手法 | 比兴、借景抒情 |
核心情感 | 对友人的思念、对理想的追求 |
诗中名句 |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也能体会到《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