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是茅盾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白杨树的形态和精神,赞美了北方农民的坚韧与不屈。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具体内容 |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白杨树的精神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坚韧品格的认同与追求。 |
二、教学重难点
内容 | 说明 |
教学重点 | 分析白杨树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白杨树表达对北方农民的敬意与赞美。 |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
导入新课 |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白杨树的特点。 |
初读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词,初步把握文章结构和情感基调。 |
品读赏析 | 分段讲解课文,结合语境分析关键语句,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体会白杨树的质朴与坚强。 |
探究拓展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探讨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品质,如坚韧、顽强、无私等。 |
总结升华 | 回顾全文,总结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 |
作业布置 | 写一篇短文,以一种植物为对象,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四、教学反思(教师角度)
- 优点: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文本细读,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 不足:部分学生对托物言志的理解仍较模糊,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
- 改进方向:增加小组合作探究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表达。
五、教学资源推荐
资源类型 | 内容 |
文本资料 | 《白杨礼赞》原文、相关评论文章 |
视听材料 | 白杨树的相关图片、纪录片片段 |
网络资源 | 语文教学网站、名师课堂实录 |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白杨礼赞》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还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