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战心惊解释及出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胆战心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遇到危险、紧张或害怕的事情时的极度恐惧心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来源,以下将从释义、用法、出处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胆战心惊”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胆子发抖,心脏跳动”,形容人因害怕而极度紧张、不安的状态。它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突发事件、危险情境或令人震惊的事情时的心理反应。
该成语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多用于描写人物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表现力。在现代汉语中,它仍然广泛使用,尤其在叙述紧张情节或描写人物心理时较为常见。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胆战心惊 |
拼音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释 | 形容人因害怕、紧张而极度恐惧的心理状态。 |
近义词 | 心惊肉跳、惊慌失措、胆颤心惊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处之 |
出处 | 最早见于《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具体出处尚无明确记载。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危险、意外或突发状况时的紧张情绪。 |
示例句子 | 他看到那场车祸后,吓得胆战心惊,半天说不出话来。 |
文化背景 | 属于传统汉语成语,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常用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 |
三、补充说明
虽然“胆战心惊”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繁,但其来源并不像“画蛇添足”或“守株待兔”那样有明确的典籍出处。因此,在学术研究中,这一成语更多被视为民间俗语或文学表达方式,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文献中的固定搭配。
不过,它的形象生动、情感强烈,使其在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中依然具有很高的表达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胆战心惊”不仅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也反映了汉语文化中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以确保表达准确、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