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7 22:19:17 来源:网易 编辑:盛航朋
《活板》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篇科技散文,选自其著作《梦溪笔谈》。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印刷术中“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和操作方法,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者,始作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采用这种方法。到了五代时期,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从此以后,经典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了。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创造了活字印刷的方法。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模的厚度像铜钱的边缘一样薄,每个字就是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其坚硬。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涂一层松脂、蜡和纸灰混合物。想要印刷时,就在铁板上放置一个铁框,然后把字模紧密排列在铁框里,排满整个铁框就是一版,拿去靠近火上烤热;当药剂稍微融化时,用一块平整的木板压在字模表面,这样字模就会变得平整如镜。如果只印两三本书,不算简便;但如果印几十几百上千本书,就非常快捷了。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用于印刷,另一块已经排好字模,这块印完后,那块就已经准备好了,交替使用,片刻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字模,比如“之”、“也”等常用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以防同一版内出现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标记它们,并按韵分类存放在木格子里。遇到没有准备好的生僻字,就立刻刻制,用草火烧一下,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头来刻字的原因是木头纹理有疏密,沾水后会高低不平,而且容易与药剂粘连,难以取出;而烧制的泥土字模,用完后再加热使药剂融化,用手轻轻一拂,字模就会脱落,完全不会弄脏。
这篇短文不仅记录了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