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又称什么】《新修本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学著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唐代医药发展的水平,也对后世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新修本草》的别名及其背景,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一、
《新修本草》是唐代官方组织编纂的一部大型药学典籍,成书于公元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由苏敬等人主持编撰。这部著作在原有《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收录了更多的药物种类和药用知识,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之一。
由于其重要性,《新修本草》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这些名称多与其编撰背景、官方性质或流传情况有关。常见的别名包括“唐本草”、“大唐本草”等。
二、《新修本草》的别名及解释
| 别名 | 说明 | 
| 唐本草 | 因为该书成书于唐朝,故称“唐本草”,强调其时代背景。 | 
| 大唐本草 | 与“唐本草”类似,但更加强调其作为国家统一编纂的官方药典性质。 | 
| 新修本草 | 原始标题,意指“重新修订的本草”,突出其对前代本草著作的改进和扩充。 | 
| 神农本草经 | 虽然此书并非直接源自《神农本草经》,但在古代常被混为一谈,有时也用于指代早期本草著作。 | 
| 本草纲目 | 需要说明的是,《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与《新修本草》并非同一本书,但因均为本草类著作,常被混淆。 | 
三、结语
《新修本草》作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不仅记录了大量药物信息,还体现了唐代医学的高度发展。其别名如“唐本草”、“大唐本草”等,均反映了其时代特征和官方属性。了解这些别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部经典著作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注意: 文中提到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虽与《新修本草》同属本草类著作,但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作者,不可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