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的典故】“司空见惯”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某事非常常见,已经让人觉得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惊讶。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赠李司空妓》一诗,原意是说李司空对歌妓的美貌早已司空见惯,不以为奇。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某种现象或事物经常出现,人们已经不再感到新奇。
一、成语出处与演变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司空见惯 |
出处 | 唐代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
初义 | 指李司空对歌妓的美貌已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新奇。 |
现义 | 形容某事非常常见,使人不再感到惊奇。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社会现象、日常行为等。 |
二、成语故事简述
刘禹锡在任苏州刺史时,曾邀请当时的李司空(官职名)一同赏乐。席间有歌妓献艺,李司空对此并不感到特别惊讶,认为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刘禹锡便写诗调侃道:“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思是说,李司空对这样的场面早已习以为常,而自己却为此感到惆怅。
后人从这首诗中提炼出“司空见惯”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些现象或事物的熟悉程度极高,甚至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日常生活 | 这种情况在城市里司空见惯,大家早已习惯了。 |
社会现象 | 高房价在大城市里已是司空见惯的事。 |
工作环境 | 老板经常加班,员工们早已司空见惯。 |
文学作品 | 他笔下的爱情故事虽老套,但却是司空见惯的情节。 |
四、成语的延伸理解
“司空见惯”虽然常用于贬义,表示对某种现象的麻木或无奈,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中性使用,仅仅表达一种常见的状态。例如:
- “这种天气在南方是司空见惯的。”(中性)
- “他对失败早已司空见惯。”(略带消极)
因此,在使用该成语时,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感情色彩。
五、总结
“司空见惯”源于唐代诗句,原本是指对美色的熟视无睹,后来演变为形容事物常见、习以为常的成语。它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既可用于批评,也可用于客观描述。掌握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